2013-2023,华为Mate十年,逆境中的敢为
菊厂终端99527


从2013年初代Mate发布,到去年Mate 50系列手机带着“能超越Mate的只有Mate”回归,Mate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
在很多人的青春回忆中,都有过它的身影。大屏、长续航、AI智慧拍照、指关节截屏、无线反向充电……谈起它,我们或多或少会想起各种强大功能和一些有趣的黑科技,以及与之相关的每个人自己的故事。

Mate系列全家福
冥冥之中的气质:敢为天下先
2012年,我从无线调到终端,担任第一代Mate的PDT(产品开发团队)经理,从此开启了和Mate的缘分。作为一个脑洞很大的产品经理,我经历过它很多个令人惊艳的“第一次”。
其实,Mate一开始并不是瞄准高端,而是希望可以成为全能的“集大成者”。彼时,消费者开车还需要单独购买导航仪、听歌还习惯于买MP4,我们就在想,能不能用一部手机收编所有的这些功能,让它成为消费者最可靠、值得信赖的“伴侣”?这也是Mate这个词的来源。
既然要全能,超大屏幕、超强续航就少不了。当时市场上主流手机的屏幕都是3.5英寸,不超过4英寸。我们到底做多大的屏?这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规划、ID(工业设计)、架构师尝试做了十几版手机模型和架构设计,我们试了很多尺寸,从5.7英寸到5.9英寸,再到6.0英寸、6.1英寸、6.3英寸,甚至做到了7英寸,并请不同性别、年龄、身高的消费者试手感,尝试找到适合单手握的整机尺寸,以及这个尺寸是否方便携带,例如放到裤兜里不会掉出,并且能顺利坐下来。结果发现,6.1英寸大屏做出来的整机,已经是大家所能接受的极限了。再大,就不好用手操控,牺牲了便携性和使用的方便性。为了能让消费者舒适地使用,又尽可能地拥有大屏幕,我们大胆地决定了要做6.1英寸大屏。

此外,我们想打造超长续航的核心卖点。当时手机电池的绝对主流都是可拆卸式的,这种架构下电池容量最多达到3550毫安时,离我们设想的“超强续航”差距还很大。“没有人能够记住世界第二,只能记住第一,如果我们不去挑战极限,就永远没有突破的机会,电池要做业界最大的!”架构和研发团队提出了挑战的设计方案,做大于4000毫安时的不可拆卸电池。
“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电池可以拆卸,我们需要打破消费者既有的使用习惯吗?”“这么大容量的电池,安全能做到有保障吗?”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质疑,但经过团队的多方调研以及技术攻关,我们做到了惊人的4050毫安时电池,将长续航打造成Mate的一个DNA。
冥冥之中,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气质也成了Mate团队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并在Mate 7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2014年,Mate7凭借出色的外观设计和后置指纹识别等多个亮点一战成名,开始让华为在手机高端旗舰市场站稳脚跟。
除了大屏、长续航,Mate还有什么?
做完两代Mate的PDT经理后,我转任P系列PDT经理。直到2017年,旗舰手机产品线总裁李小龙找到我,说:“你来做Mate系列的SPDT经理吧!”对我而言,这是重大的跨越,从负责单产品的交付,转身为要对全系列手机的经营结果负责,涉及规划设计、研发、营销、零售等各个环节,充满挑战但同样诱惑力十足。我满怀忐忑,又信心满满地接受了,同时默默地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每一代手机的当年发货量比前一代翻一倍。
彼时,Mate 10已经进入详细设计阶段,曾经的白月光——大屏、长续航,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不再那么迷人。P系列的影像和科技美学,已经成功地打动了消费者的心,可Mate惊艳四座的技能点在哪里?
随着科技的发展,AI(人工智能)渐渐走入大众应用的视野,但当时其他公司的AI大多都在云上飘。Mate 10采用了麒麟970——全球首款集成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的手机处理器,第一次让消费者有机会将AI“握”在手里。但是,能用NPU来做什么,仍然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如何能穿透商业和技术的墙,将AI落到消费者实实在在的体验中去?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商业机会点。
为此,我们的营销团队提出了一个“给照片美学评分”的AI应用想法。与海思团队的激烈讨论后,我们认为,这个想法虽然新颖但实现困难重重。美,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当前的AI技术水平仍然无法做出如此高智能的判断。不过这触发了大家的灵感:能不能用AI来智能识别场景,如蓝天、人像、动物等,然后用对应的算法来改善照片画质,让消费者轻松拍出可媲美单反的大片?
就此,“AI智慧拍照”功能的雏形就诞生了!多达13种常用场景识别优化,自动调节白平衡、快门时间、ISO、曝光补偿、滤镜选择等多种以往需要用户靠自身经验去设定的参数,通过“AI智慧拍照”都可以自动设置,这使不同的事物在照片中的呈现更加生动,激发了消费者的创作热情。
我们还加入了“指关节截屏”功能。其实它首发于华为P10,但在Mate系列上,这个功能和更大的屏幕形成了绝妙的配合。消费者只需用指关节双击屏幕即可完成截屏,还可以用指关节画出图案,进行长截图或者特殊图案的截图。现在,这个功能已经成为华为手机产品的标志,辨识度和实用性十足。
Mate10系列手机上市后,当年销量比同期翻了一番,我们总算品尝到了小小的果实。“黑科技”也渐渐开始成为Mate系列的DNA之一。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Mate主要的消费人群还是成熟商务男士,如何能让Mate打动更多的消费者,是产品能走得更长更远所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年轻人、女性消费者是其中的难点与关键。

全能旗舰变得有趣了?
规划Mate 20系列手机的时候,我对外观设计的设想是,通过一些小的创新和改变,例如屏幕边缘做得更圆润、更精致,吸引女性消费者。但拿到Mate 20的第一版手板,看着徕卡的三个镜头与闪光灯成矩阵式排布,组成“四眼”的形状,我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本能的反应是“震惊”:我们要跨这么大一步吗?消费者能买账吗?所以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把这个方案扼杀在摇篮中的冲动。
我一直认为,科技上的创新,胆子可以大一些,因为科技就要给人一种“Amazing”、吓一跳的感觉,哪怕实在不喜欢某些功能,可以选择不用,但外观的跳跃式创新却没有退路。
我们的主设计师对此却非常坚持。他认为Mate的引领与创新不应该仅仅只在技术方面,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品牌,应该敢于在美学上有自己独到的品位与见解, “在手机后置摄像头排布方式大同小异的今天,我们的矩阵多焦影像系统,可以让大家从茫茫机海中一眼就认出Mate。”最终,他专业的洞察力说服了我。于是,从Mate20系列开始,“中轴对称”成了Mate系列的DNA之一。
此外,色彩是跃入消费者眼帘的第一抹光,尤其是对年轻人、女性用户来说,色彩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搭配元素。如何选择一款新颜色,既时尚典雅又高端出众,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设计师把目光投向了绿色。这是一个很大胆的颜色,给人一种朝气蓬勃、有生命力的感觉,但同时又是很难驾驭的颜色,需要花大量的精力细致地对颜色进行调校,既不过于耀眼,又不沉闷,既不过于轻佻,又不厚重。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ID团队从周边行业汲取了不少跨界灵感,例如发现电子光刻的工艺可以被应用到玻璃蚀刻上。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调整,玻璃蚀刻技术让这种绿色在视觉上变得更温润,触感更细腻。
同时,我们希望让消费者能够通过一个名词就能听得到这种颜色的美妙,如果能拨动一点他们的心弦,就不枉大家的一番辛苦。项目组成员都行动起来,寻找灵感。最后,“翡冷翠”——这个徐志摩对佛罗伦萨的诗意命名,一下征服了我们所有人,也打动了消费者。颜色材质的创新,自此开始成为每一代Mate努力的方向之一。
有了有趣的产品功能,MKT团队也在策划有趣的传播。创意讲究关联性越远,创意性越强,用和普通人生活较远的题材和我们产品的功能结合,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好奇心,于是我们创造了“宇航员”系列爆笑广告短片。在短片中,一位宇航员想通过手机拍摄月球,但因为取景范围不大,只能不断往后移动,最终不小心把阿姆斯特朗留在月球上的“人类第一个脚印”破坏了。这部“出圈”的广告片让华为拥有了“被手机耽误的影视公司”的美称,也让消费者对Mate 20首发的超广角功能记忆深刻。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从Mate20系列开始,购买Mate的消费者人群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年轻用户开始成为购买的主力。同时,Mate也吸引了很多有品位的女性消费者,这是让我们团队觉得很骄傲的一件事。

热泪盈眶的“在一起,就可以”
2019年4月,我们开始规划Mate 40系列手机,所有人都信心满满。
我认为这是非常完美的一款手机,处理器完美,续航完美,外观完美,黑科技完美,什么都完美。尤其是标志性的星环设计,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上一代Mate 30“圆”的元素,又往前跨了一步,非常有辨识度,给人一种对未知宇宙探索的向往。
就在我们满怀期待将这样一部完美的手机,倾情奉献给热爱我们的消费者时, 2020年8月17日,突如其来的变故完全打乱了我们既有的步伐,让所有的上市准备活动一下变得极其艰难。前路在哪里,如何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与期待?一时间有不少兄弟都陷入迷茫。
短暂的慌乱过后,团队迅速调整了步伐,每个角色快速各自归位,开始了30天的封闭集中会战,“这台精密的仪器”又重新回到了运转轨道。没有气馁,没有抱怨,更没有放弃,虽然不确定是否一定能成功,但是,每个人都拼尽全力朝着成功的目标奋勇前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团队的努力下,我们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让Mate40系列“如期而至”。
2020年10月30日,在Mate40系列发布会上,当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喊出“在一起,就可以”时,我们所有的努力与辛劳都化为激动的泪水。只要我们在一起,只要团队在一起,我们就是千年的胡杨,生生不息。


能超越Mate的只有Mate
Mate40系列发布后,“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是我们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那些关爱与支持我们的消费者的承诺。此时,对我而言,Mate的品牌成了一种精神,把它传递下去,让它更好、更蓬勃地生长,是我的责任。
在技术受限的情况下,如何打造产品竞争力,如何延续Mate的DNA,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块巨石。当上帝关上一扇门时,必然会打开另一扇窗。“满足客户需求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从用户的体验出发,寻求解决方案是我们团队一直以来的共识。
安全感是所有高端用户都关注的体验。屏幕坏了要维修,除了费钱更耽误了用户宝贵的时间,而时间比金钱更珍贵。消费者甚至愿意多花一点钱来保证手机更耐摔……团队越研讨越觉得手机耐摔对用户的价值很大,我们要尽快推动昆仑玻璃技术与产业链的成熟,并加大昆仑玻璃大规模商用的步伐,给消费者带来“耐摔能力提升至10倍”的安全感。
“一生用一次,一次续一生”,生命比时间还要珍贵,我们创新地在Mate50上实现了北斗卫星消息功能。Mate50也因此成为全球首款支持此类特性的大众智能手机。为了保证对生命的承诺,充分验证北斗卫星消息功能,除了实验室环境验证,我们的研发团队天南海北踏遍山河,寻找没有移动通信信号的地方,严寒酷暑,跨过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测试地点从深山老林,到江河湖泊,再到四大无人区。
在各种极端条件下,我们的产品可以通过北斗卫星发送短信和行动轨迹来联系外界,这将给应急救灾、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的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心,让通信不失联。
过程坎坷,但我们不负承诺, Mate50系列历时两年“破晓而出”,我们做到了!无论是科技还是体验,仍然“遥遥领先”——“华为的Mate系列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能超越Mate的只有华为Mate!”
回望Mate十年,我们创造过无数经典,也走过不少弯路,但这些都教会我们一个永恒的道理:消费者永远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我们才能成功。
通往山顶的路很多,但我们选择了最难的一条。我们也曾跌倒,但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下一次成功的宝贵经验。在这十年征程中,我们一直坚信Mate想要一路向前,一定要坚持两点,一是对好的DNA不断传承,让消费者记住;二是不断创新,让行业想不到。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换,我们的初心不变。
充满挑战的路程,最能诠释探索的意义。什么是探索精神?就像巍巍昆仑,永无止境的攀登,一旦出发,向前才是唯一的路。我们的挑战仍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