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为何区分城市urban和市city?因为对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很重要

 人阅读 | 作者xiaofeng | 时间:2023-10-29 19:45

中国的媒体,甚至一些学者和政策咨询研究关于中国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文章,存在两个误区:第一,往往把市等同于城市,比如把北京和北京市划等号,南京和南京市划等号,重庆和重庆市划等号。这种认识存在深刻根源,中国人的户籍观念根深蒂固,且行政力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举足轻重;再者我国的数据统计不透明,且市与市之间的统计水平、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导致很多行政区的数据很难整合到城市urban层面;第二,看待城市发展,基本把城市当成马赛克一样的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空间单元,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地理和多尺度空间的反身性被忽略了。这两个误区导致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认识会出现很大偏差,对指导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学术界本身关于市city或者城市urban的理论是相对贫乏的,因此大规模的西学东渐是主流,比如各种版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城市群理论的中国化。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西方的city和中国的city从空间上讲,几乎是不可比的地理单位,所以西方与city相关的理论,拿到中国来应用必须十分谨慎。造成这种差异很大程度是因为中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是不同的,历史因素造成了现代差异。比如纽约市面积789平方公里,伦敦市面积1572平方公里,而北京市为1.64万平方公里,重庆市8.23万平方公里。天壤之别!

city: 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它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实体,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空间单位。也就是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它不是轻易变动的,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行政区划的调整都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比如重庆直辖市的设定是一个city层面的变动。city是空间中的生产,是相对固定的。中国的市是古代的府的历史地理遗产。从面积上讲是西方语境下的region, 功能上类似city-region,既不同于西方的city,也不是城市。历史因素影响了中国城市的空间布局,北京最核心的部分依然在老城,而上海天津这类殖民时代崛起的城市,老城厢却是最落后的地区,目前正经历最显著的gentrification。

再来看urban,城市规划是urban planning,城市地理学是urban geography,城市研究是urban studies​。 urban与city不同,urban是生产中的空间,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动的。 当代的城市发展理论,不仅是人文地理学,包括其它与城市相关的研究,基本默认了列斐伏尔的空间哲学。所谓的空间生产不是指在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 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 或者说,空间自身直接和生产相关, 空间成为生产的对象。列斐伏尔指出由于生产力自身的成长, 以及知识在物质生产中的直接介入, 我们已经从“空间中的生产”转向“空间的生产”。

因此,城市作为社会活动的产物,它是可以不断被生产出来的空间(当代也有一些收缩城市),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固定和一成不变的容器。而市(city)作为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辖区或者空间单位,是相对固定的。 因此urban和city大体存在以下三种空间拓扑关系:

1. 覆盖。比如纽约和伦敦的城市区域远远大于伦敦市和纽约市,所以是一种覆盖关系。目前看,囿于深圳市狭小的行政区面积,深圳的城市区域已经向临近的惠州市和东莞市延伸,未来深圳和深圳市也是一种覆盖关系。

2. 部分重叠。空间上有一部分重合,例如北京和北京市,北京的城市范围已经扩展到了燕郊等临近的河北省,开始加速向保定和天津市的部分区域延伸,但是北京的城市区域不包括延庆、密云;北京市包括密云和延庆区,不包括三河。广佛同城化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3. 完全包含。城市的面积小于市,这种在中国很普遍,中国大部分地级市都是行政区面积远远大于城区面积。比如重庆,重庆的城市范围远远小于重庆市,后者实际是一个省的概念了。

对于城市研究者来讲,预判某一个城市的前景要用urban的视角而不是city。一个城市发展好不好除了自身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与其它城市的竞合关系,这是一个关系地理和网络的视角。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交通工具的巨大进步,城市内部,城市间以及区域间的互动、联系逐渐增强,使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流动空间(需要强调,交通本身并不是一种资源,但是它会对资源的流动产生润滑作用。城市在便利的交通背后并不一定是赢家,便利的交通往往带来的是加速的虹吸效应和马太效应,因此,高铁网的建设对超大城市是有利的)。目前在中国基本形成了一个等级制的城市空间网络,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中,城市的发展本质上取决于各种权力的空间分配,权力集中的城市,空间生产的能力就越强,表现在吸附资源的能力就强,辐射的范围就越广,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便越大。这些城市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城市或者中心城市,而最高级别的便是国家中心城市。

现代城市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网络中空间生产的过程。比如考虑到我比较看好的杭州。杭州未来的发展,不应该囿于杭州市本身的资源禀赋,也不应该用几个规模性的指标(GDP、存贷款余额、上市公司、创业指标、大学生数量等)来判断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要跳出杭州市这个行政辖区,把杭州放在中国甚至全球的梯度空间网络中制定杭州长期的城市发展战略,杭州与宁波的关系,与上海的关系,与长三角的关系,与北京的关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都对这个城市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