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不了微信,我只会打电话接电话......”
手机似乎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有的时候,它却成为老年人一切问题的来源。

∆图/央视新闻截图
据澎湃新闻报道,工信部在8月2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将指导1735家网站和手机APP完成适老改造。
这条消息不由得使社会深思,当我们奋力跑在科技最前端之时,有一批人被遗忘在了时代的末尾。
他们就在身边
却和我们相隔甚远
你是否每次回家都会听到来自家中长辈的疑问?
“这个软件在哪里下载?”
“要怎么才能和你视频?”
“淘宝上怎么买东西?”
这些对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总是在困扰着老年人。
据2023年3月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到2022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

∆图/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但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在这10亿多的网民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占到了14.3%,近1.5亿人。

∆图/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要知道,这个数字比全日本的人口总数还要多。
对那些不上网的老年人来说,无法现金支付、买不到火车票、医院挂不上号、线下服务网点少且办事难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日常的出行、就医、购物等生活体验。
然而事实是,拥有智能手机的老人依然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却和我们相隔甚远。
科技普及
鸿沟却无法跨越
赵丽蓉老师在31年前的小品《妈妈的今天》中就说过,“老年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年轻人可以享受时代带来的黑科技体验,那谁又能说老年人不需要呢?

∆图/小品《妈妈的今天》
在科技普及背后,老年群体仍然面临着跨越鸿沟的孤独。许多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年人,在重重消费陷阱和智能困局中艰难突围。
一位叫“无糖鸡屎”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爷爷写下的满满几张A4纸的电视剧名单,“家中明明已经给电视交了那么多钱了,却什么电视剧都要会员”。
“爷爷在手机里找到电视剧名字,然后一个个在电视里找,能播的就打钩。”

∆图/小红书@无糖鸡屎
像这位老人一样被电视的繁多会员弄得焦头烂额的显然不止一位,连年轻人都搞不清的收费机制,老年人上手更是茫然无措。
数码界知名博主“小白测评”就曾发起过一项关于“智能手机适老化”的社会调查。

∆图/“小白测评”视频截图
结果显示,难跳过的屏幕广告、欺骗性网络链接信息、新型的交互方式上手操作难度大、字太小看不见、系统臃肿卡顿等都成为老年人体验智能生活的绊脚石。
而在豆瓣“适老化改造”小组里,有超过三万名年轻人发布着各类求助,为自己父母的养老操碎了心。
“有适合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吗?”
“如何开展老年人心理辅导?”
……

∆图/豆瓣“适老化改造”小组
耐心与爱心
才是老人最真实的安全感
乐观的是,科技适老化已经被重视。
早在2021年4月,工信部发布了《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六月,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又发布了《移动终端适老化技术要求》和《移动终端适老化测试方法》。
三份发布的权威文件将适老化的内容细分为屏幕显示、音频控制、触控交互、语音交互、远程辅助、应急应用六大板块,极大规范了手机厂商和APP厂商的适老化设计逻辑。

∆图/微信“关环模式”
但在国标下,却是老年人群体的深深无奈。
老年人自身其实并非抵触互联网,反而有着很深的学习欲望,只是碍于身边没有人愿意耐心地引导他们。
另一方面,不想麻烦儿女;不想麻烦亲戚朋友;不想给别人制造负担,这种“怕麻烦”的心理,也是老年人难以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
试想一下,一个简单的手机操作如果需要教上四五遍,不仅会消磨你的耐心,也会让老人有挫败感。

∆图/《中国电信手机终端适老化指引白皮书 2022版》
长辈们经历了国内科技发展跨度最大的年代:电脑从无到有,从台式机到笔记本;手机从无到有,从功能机到智能机。
时间无法停住,衰老避无可避,谁都年轻过,但不是谁都老过。
鼓励他们学会使用手机,鼓励他们用好手机,踏入这个时代,让他们一样可以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生活。
因为这个便捷的时代,正是他们这一代人奋斗的结果。
潇湘晨报编辑刘中钰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