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配网

airpods三代好用吗(AirPods第3代小体验)

 人阅读 | 作者满天繁星 | 时间:2022-11-19 16:34

 

本文首发于「糖纸众测」。

 

多年前在我还是小学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脑,有时会跑到我爸办公室去蹭电脑玩,但是当我问我爸电脑怎么用时,我爸也是一脸无辜。

 

多年后的今天,我爸依然不会用电脑,但是手机,他却玩的很溜。

 

苹果每每推出革命性的产品,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不是一个如终结者一般复杂且令人生畏的形象,而是类似瓦力和伊娃的亲切,从图形界面到指尖触碰,每一次都将技术宅才懂的东西转化为一种更为直觉化、有生命触感的体验,这就是为什么老爸学不会用电脑却学会用手机的原因,当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联系到这次AirPods 3的体验,我也很好奇苹果是否能再次达到我心目中的那个标准?

 

• 本次有一些实验性的评测图片风格。

• 本文以个人体验为主,非严格意义上的测评,本人非摄影师,更非设计师,诸多不足,多多包涵。

 

 

开箱

 

 

外包装纯白,耳机本体在留白的视觉中心,产品名称则放到了次视觉的位置,在包装侧面,整体还是非常简洁有力。

 

其他具体产品信息则放在了包装的最后方。包装背面提供了上下两条纸质拉条,可以轻松撕开。

 

 

首先除了耳机本体、充电盒(在一起)和数据线之外,就是常规的纸质说明文件,为了响应环保,包装内的支撑结构也使用纸质材料。

 

 

整个包装质感非常好,充电盒上面的薄膜同时兼具了拉手的作用,方便快速从包装中取出。

 

外观

 

充电盒整体外观比较精致,充电盒37.91 克,耳机单耳4.28 克,充电盒尺寸54.4x46.4x21.38mm,份量适中,身形略宽,圆润的轮廓和隐秘的线条,构成了一种塑料材质中比较纯粹且高级的视觉观感。

 

从顶部看,没有任何涂装元素,直接以材质本身作为主视觉。充电盒表面甚至没有苹果LOGO。

 

纯白与周遭的一切都百搭,能很好的融入环境。

 

充电盒的背面,开盖转轴模组的区域为深色金属合页,下方则印有同样灰度的的“Design by Apple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字样,意思是“苹果加州设计,中国组装”,字体应该是排他性使用,这里就不放出了。背面中心有一枚很浅的配对按键。

 

正面中心为一枚绿色指示灯。正面开盖处设计有凹槽,便于开启。

 

对于这种能忽略其存在有助于减少视觉损耗的、低存在感的充电仓,上面的视觉元素当然是越少越好。

 

如同水滴一样的一体感,更容易植入用户的习惯性意识,同时充电盒的轮廓本身就保持了一种纯粹的美感。

 

充电盒与耳机是一个整体,设计语言一致。

 

底部的位置是Type-C充电口。

 

收纳方式为纵向排布,此举可能是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内部空间,这其中也包括电池的空间。盒盖采用磁吸式固定。耳机放入槽位,也是磁吸式固定。

 

耳机本体是半入耳设计,外观也与上一代有了些许改变,耳机柄更短,重心更靠近耳朵,佩戴更加舒适,声学网罩的排布不再是前一代的横平竖直,有了一个斜角,整个形体类似一个椭圆体,小巧而灵动,让人联想到皮克斯电影里《瓦力》中的伊娃。外观整体的流体设计更加极致,入耳部分像水滴,一体感强。

 

耳机柄底部前后各有圆角条状抛光面区域,是充电的金属触点,后部的这个抛光区域中间有一个孔,应该是麦克风,表面有声学网罩覆盖,可降低风噪。

 

由于取消了光线传感器,内侧仅有一个圆形调音孔,保证音腔内部空气流通,提升低音效果。耳机柄上标注了LR左右方向。

 

顶部椭圆区域则为泄压孔,平衡耳机内气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耳机机身没有实体按键,说实在的,一直比较讨厌在戴着的时候去按压耳机,所以凡是没有实体按键的真无线耳机设计都深得我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触摸式按键的方案还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防水等级,即便有这些开孔,耳机支持 (IPX4) 抗汗抗水级别。与许多耳机不同,AirPods第三代的按键是纵向的,这就需要两只手指捏住耳机柄,这个方案可以有效减少误触。

 

总体来说,充电盒的外观比上一代更接近AirPods Pro的设计语言,风格上更为现代,视觉上更具有稳定感,做工还是保持了前代的水准;而耳机本体则更符合人体工学,更贴合耳廓,比较巧的是,这个更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恰恰也有更高的美感,各种功能性开孔恰恰成为了耳机的点缀元素,这就是乔纳森艾维所说的“设计体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外观,它与产品是一个整体。”

 

蓝牙连接

 

使用耳机的基本功能无需安装App,配对智能设备相当简单,第一次使用时,将AirPods放在所需配对的iPhone或iPad附近,当你开箱后直接翻开充电盒的盖子(后续的话,需要AirPods 耳机放置于充电盒中并且有电),手机里就会播放那个产品渲染动画,从手机的蓝牙设备中找到耳机点一下即配对成功(此时提示灯会从闪烁转为常亮)。

 

AirPods 第三代依然采用了H1芯片,支持蓝牙5.0,有着更稳定的蓝牙连接。

 

实际体验中,连接稳定性当然是非常好的,没有断联过,和手机相隔两个房间还能打电话,基本没有后顾之忧。

 

我还特意测试了一下游戏时的延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般情况下,只要是苹果自家设备,即便是对延迟要求较高的手游玩家都是可以满足的。

 

生活体验

 

AirPods 第3代具备前代甚至AirPods Pro都不具备的一项独占新传感器——皮肤识别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具备什么高深的技术这里你无需知道,顾名思义,你只需要知道这个传感器能感知是否是与皮肤接触,这样如果是放在口袋或者其他非皮肤的地方,会自动暂停播放,这也使得之前的双光学传感器在这一代上被缩减成一个,同时识别准确度更高了。

 

像真无线耳机本体这么小的东西很容易弄丢,苹果也尽可能地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苹果给出的最佳方案就是在“查找”app里有了更明确的远近范围,先确定大致方位,然后在使用播放声音确定更准确的位置,并且在超出范围之前,会有专门的分离感应提醒。

 

佩戴感受上,半入耳虽然更不容易产生闷热的感觉,但是要是长时间佩戴依然会出现疲劳和出汗的感觉,我给我妈戴了九分钟她就不想再戴了。虽然耳机柄更短使得佩戴相对更稳固,但是半入耳相比AirPods Pro的入耳式又降低了稳定性,所以很难说AirPods相比AirPods Pro是更稳还是更容易松脱,但是相比上一代AirPods佩戴应该更稳一些。戴紧后一般的慢跑还是不会脱落的,用户可以放心,但是像在坐车或者飞机或者床上倚靠着,头部不断翻动也可能使得耳机不经意松脱,特别是考虑到耳机本身压迫感不强,很容易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丢失耳机。

 

声音

 

之前AirPods Pro上才有的“定制的高振幅驱动单元"和“定制的高动态范围放大器”这次AirPods 第3代也用上了,对于低音和高音的表现都有更多优化。

 

同时还有AirPods Pro才有的“自适应均衡”,顾名思义,百度一下大致的原理就是通过内置的麦克风计算不同耳道形状,以及不同佩戴方式的声泄漏,来动态调整EQ。使得不同人的耳道和不同佩戴方式在耳膜处收到的频响曲线都是一致的。如果你看不懂也不要紧,你只需知道它会根据每个人的耳朵特质,给你专门调试音质,这赋予了声音生命般的弹性。

 

我去年最喜欢听的一首歌《Closer(80s Remix)》,这首歌曲由于是根据Halsey的歌曲二次创作,Apple Music里目前未收录,网易云音乐可以收听。听了这么多年的流行乐,逐渐喜欢听一些80年代的怀旧风格,迪斯科舞厅既视感和磁带底噪以及电子乐的鼓点,很有韵味,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播放音源的缘故,聆听时感觉鼓点下沉不太有力道。

 

《马戏之王》和《爱乐之城》的金牌制作团队今年又贡献了一张不错的电影原声带,就是这首来自经典音乐剧改编的电影《致埃文汉森》里的《Only Us》,这是电影中埃文汉森被心爱的女孩表白时候唱的曲目,声线非常地细腻温柔,旋律婉转动听,这也是这张专辑里我最喜欢的一首,也许因为自己也有相似的故事,同时乐曲本身就非常好听,我真的很想用“音频共享”功能分享给喜欢的女孩,只是这个功能目前还用不上。Apple Music收录了这张专辑并且支持杜比全景声,使用空间音频仿佛置身于舞台剧现场,Ben Platt在悲伤、紧张、焦虑、崩溃,内疚时候表现出的各种细腻语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还原,用AirPods听舞台剧原生带真的非常适合。

 

那么什么是空间音频呢?相信你也有过如此感受:同样的一首歌曲,在音乐厅现场听和在耳机中听感受是不同的:耳机中听来平淡,现场却充满感染力,除了声音的振幅,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四面八方传来声音的多维度,如今这种不同方位的声音在耳机中也得以模拟,这样就可以“无中生有”创造一个独享的音乐厅或剧场,而这就是:空间音频。

 

空间音频作为主打功能之一,想必苹果在上面倾注了非常多的研发实力和打磨,并且寄予厚望。那么是否做到了我文章开头所说的一种更为直觉化的体验呢?

 

首先从原理上来看:我们之所以听到声音的方位,是因为生命进化出的辨别声音细微差异的能力,我们有两只耳朵,而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不一样,产生了两种差:一个叫做时间差,另一个叫做声级差。这种差通过不对称的耳廓进一步区分,就可以辨别左右前后和上下的三维关系,从而定位声音。

 

过去的耳机,只能做到双声道立体声,只有左右方向的差异,这种感受是反直觉的。而以空间音频为代表的计算音频技术,通过更丰富的传感器以实现让我们的双耳还原听声辨位的能力,如果耳机中有陀螺仪,可以感受到我们头部的晃动,计算音频技术就可以判断出我们双耳和屏幕的相对位置,然后在我们的两耳中播放出不同时间差、声级差的声音,甚至模拟出耳廓反射的效果。这种计算是一种模拟,会和手机屏幕的位置匹配起来,让我们误以为,声音永远是从屏幕的方向传过来的。

 

理论上的设想,和创造出量产的消费品不一个级别的难度,而产品的实际体验往往说明了一个公司的执行力,前面提到的时间差和声级差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概念,需要机器精准还原,还要考虑陀螺仪存在的误差以及信号延迟等因素。但当我第一次打开空间音频的开关,我的疑虑打消了,那种感受是无法言喻的,只有体验过的人才能真正了解这样一项功能,通过聆听爱范儿、方浩然和池志成专为空间音频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粹《口技:三声万物》能非常直观的体验到空间音频的魅力,虫鸣鸟叫,蛙声犬吠,我仿佛感受到晨光穿透薄雾的寒、傍晚炊烟微醺的味道、万籁俱静时草丛里的动静变得清晰,他们不是远观博物馆橱窗中平面的画卷,而是通过一道声音的门扉,进入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空间,捕捉着真实世界的神韵。

 

而这一切,都收藏在一副小小的耳机中。

 

观影体验同样出色,AirPods随着头部的移动,声音始终指向显示终端,而在播放支持杜比视界的视频,视听体验更加震撼,观看B站的杜比视界演示片,随着屏幕上显示的声音穹顶上的发生源的不断移动,闭眼都能感到声音的移动轨迹,这不得不说是很神奇的体验。然后还专门体验了一下维伦纽瓦的《沙丘》中“离开卡拉丹”片段,效果比之前用移动设备看要更加立体。目前微博和bilibili、腾讯视频等第三方App均已支持以 5.1 声道、7.1 声道和杜比全景声录制的视频内容。

 

虽然对其技术有所了解、对苹果的产品有所预期,但是在实际体验后还是惊讶于如何将这么神奇的体验放置在如此小巧的设备中,如果让二十年前的人戴上这副耳机,他一定会惊呼这是魔法。可以预见,以更强的芯片为基础、AI算法作为纽带、更敏感的传感器作为人的第二器官,是真无线耳机乃至智能穿戴的未来。

 

体验中的一点小细节:

  • 使用“嘿Siri”预定电影票直接跳转抖音是怎么肥四?抖音订票很便宜么?还是抖音的打分靠谱?简直难以置信,一个短视频网站竟然是苹果手机默认的电影订票App,真是够反讽的啊。
  • 使用AirPods进行“嘿Siri”操作,对它说“播放音乐”直接跳转Apple Music。
  • 实际通话中播放背景音乐会被算法抹掉,算法可以的。

 

续航

 

AirPods 第3代的耳机电池容量官方没有给出,官方给了更为直接的使用数据:单次充电聆听时间最长可达 6 小时 (启用空间音频时最长可达 5 小时),单次充电通话时间最长可达 4 小时,配合充电盒聆听时间最长可达 30 小时,通话时间最长可达 20 小时,以上这些数据均优于AirPods 第1/2代和AirPods Pro。耳机本体在充电盒中充电 5 分钟即可提供大约 1 小时的聆听时间或大约 1 小时的通话时间。

 

我的实际体验中,白天下来大约剩余20%。

 

这款充电盒还支持各种QI认证的无线充电器来充电,并且支持Magsafe以及快充,我平时吃灰的无线充有福了,给手机充电嫌慢,但是用在真无线耳机就刚刚好。

 

缺憾

 

 

(iPhone拍摄,iPad后期)

 

在苹果公司面前提“缺憾”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特别是遇到AirPods这种取得成功的产品,我仔细体验了很久,可能目前我觉得AirPods最大的问题不是以这款产品为前提去考虑,而是下一代还能做些什么?我想可能的几个方向有:更精准更好用的防丢,更舒适的佩戴,更好的音质,加入降噪,当然还有一个全新的传感器带来更多音质的维度……总之,苹果需要展开更多想象、更多试错。

 

总结

 

去年读了《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这本书的开头,“规则说:‘你必须按这种方式做。’原理说:'这种方式有效……而且经过了时间的验证。'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许多产品更多的是在复制成功的经典产品的模式,而对一款经典产品所遵循的原理知之甚少。急于求成,缺少经验的设计师往往遵从规则;离经叛道、非科班出身的设计师破除规则,而艺术家则精通形式。

 

革命性的产品并不是真正地叛逆、愤世嫉俗,它反对的仅仅是公式,但遵循永恒、普遍的形式,一旦掌握了这种形式,一个人乃至公司就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而AirPods几乎完美遵循了一种苹果特有的形式,从非常贴合使用习惯的操控交互方式、到空间音频,自适应均衡,这些直觉化的技术构思并且贯彻执行,最终引领了AirPods被普遍接受。

 

我相信,仅仅掌握技术的公司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那些把材料雕琢成鲜活的个体、赋予其生命的柔软与生动、并与你产生情感羁绊的公司,恐怕能更深入我们的生活和心灵。

 

全文使用总共两千块的相机+镜头拍摄,所有图片使用iPad后期。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